1659 个被历史尘封的小人物,在 90 后画笔下活成了当代寓言

2025-05-16 01:48:13 围观 : 177 次 0 评论
图片


在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虹桥畔,一位手持“外卖”的小哥正疾步穿过人群。他的衣角被汴河的风吹起,露出腰间系着的蝈蝈笼 —— 这是90后画家陈汉煜为北宋“外卖员设计的细节。这个原本在张择端笔下只占画面千分之一的身影,如今却在抖音和抖音精选上衍生出完整的人生轨迹:他曾是汴京有名的雕花木匠,因意外跌落汴河落下手抖的病,妻子为保住生计谎称他被家暴,直到她病逝后真相才被揭开。


这个名为《被家暴的木匠》的故事,精选创作者@汉煜 “清明上河图小人物的故事”系列中获赞最多的作品之一他用画笔和镜头,让1659 个历史褶皱里的无名者重新呼吸,也让当代人在古人的悲欢中照见自己。




历史的长河里,藏着 1659 个沉默的灵魂

   

      《清明上河图》诞生近千年,人们总在惊叹张择端对市井百态的精准描摹,却鲜少有人追问:画中那位端着托盘的店小二、桥头卖艺的杂耍人、茶馆里打盹的老者,他们的人生是否也有跌宕起伏?


      陈汉煜的觉醒始于一次修复经历。2019 年,他在修复一幅明清仕女图时,发现画面中侍女的面部残缺不全。“修补的过程中,我突然意识到,这些传世名画中的小人物,或许都有自己的故事。” 他开始重新审视《清明上河图》,发现画中人物并非符号化的存在 —— 挑夫的扁担压弯了脊梁,书生的衣角沾着墨渍,轿子里的妇人正掀开帘子向外张望。



      为了让这些 “路人甲” 复活,陈汉煜读遍《东京梦华录》《风雅宋》等史料,甚至在故宫博物院的《听琴图》中研究木纹雕花的细节。他发现,北宋女性地位较高,“惧内” 现象普遍,于是创作出《被家暴的木匠》中 “何东诗”(化用 “河东狮吼” 典故)的角色,用谎言守护丈夫尊严的悲情故事。


2.gif



从画匠到创作者:当古画遇见视频

   

      陈汉煜的创作之路充满了各种故事。他 4 岁学西洋画,大学却转向中国传统绘画,这种中西混搭” 的经历,让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张力:大红大绿的撞色运用、光影交错的现代构图,与宋代工笔的细腻笔触交织,形成古风却不陈旧” 的视觉冲击。


      在抖音,让他的艺术找到了出口。他将绘画过程拆解为 “故事脚本 —iPad 线稿 — 木板拓印 — 丙烯上色” 四个步骤,分钟的视频里,既有历史考据的严谨,又有 “外卖小哥”“母亲节” 等当代元素的巧妙植入。例如,他为《清明上河图》中手持筷子” 的小哥编写小传时,特意加入宋代外卖” 习俗的考证,让观众在趣味中了解历史。


      这种 “纪录片式创作” 迅速走红。2024 月,他发布的第一条抖音短视频《北宋的外卖小哥》在小时内点赞破万,至今该系列总播放量已经破亿次。网友在评论区自发创作平行宇宙:有人为被家暴的木匠” 设计续篇,有人给虹桥猎头” 编造职场故事,甚至陈汉煜只是在画板上写了“熙宁二年”几个字,评论区就有历史爱好者马上回应,“王安石上台啦”,埋下的小点真的有懂他的人回应,陈汉煜觉得非常欣喜。


3.gif



被看见的力量:一个画家与千万个小人物的命运共振

   

      在镜头前,陈汉煜常常陷入 “角色互换” 的恍惚。他熬夜创作时,会想起北宋那些在寺庙壁画前挥毫的无名画匠;他遭遇创作瓶颈时,会联想到《清明上河图》中 “榜下捉婿” 的落第书生。这种共情,让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复刻。


    2025年春晚彩排现场,陈汉煜将镜头对准舞台上的“绿叶”。他为湖北省京剧院武丑演员张青民作画,在画面中嵌入其儿时练功的模样和舞台高光时刻。这位在春晚舞台上仅露脸三秒的演员说:“节目没有我也精彩,但配角是不可或缺的。这句话让陈汉煜非常激动 —— 这不正是他想通过《清明上河图》传递的声音吗?


5.gif


      里尔克在《给青年诗人的信》中写道: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,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。” 陈汉煜与笔下小人物的困境,恰似这句诗的当代注解。他在创作中遭遇的瓶颈、熬夜到凌晨的坚持,最终都化作短视频里的微光,照亮了无数个 张青民” 的生命。

   

      如今,陈汉煜的抖音账号 @陈汉煜 已拥有数十万粉丝,其中不乏故宫研究员、宋史学者。他们不仅是观众,更是创作伙伴:有人提供宋代服饰纹样的考据资料,有人帮忙润色故事脚本。这种 全民参与” 的创作模式,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,而是流动的集体记忆。


1.gif



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

   

      陈汉煜的工作室里,堆满了未完成的木板画。每一块木板上,都有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:卖糖画的老汉、赶考的书生、被拐卖的孩童…… 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,如同沧海一粟,但是在陈汉煜的眼里,他们又是多么的鲜活和立体,他们值得被塑造和讲述;这些沉默的个体,在视频的催化下,正以千万种姿态复活。


      他说:“我不是在复刻《清明上河图》,而是在续写一部活着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”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他用画笔和镜头证明: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,每个故事都值得被倾听。或许千年后,当人们谈起《清明上河图》,除了张择端,还会记得陈汉煜 —— 那个让小人物在历史中留下指纹的人。

 



--END--


推广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