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I健康|身体“报警”,长期熬夜的这些抗议信号,你读懂了吗?

2025-09-01 14:52:12 围观 : 103 次 0 评论

“再刷10分钟手机就睡”

“这个方案赶完就休息”

......

夜晚的时光总在娱乐和工作中悄然流逝。现代快生活节奏下,主动或被动的“熬夜”或许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常态。若“偶尔为之”变成“长期习惯”,你的身体可能会悄然发出“抗议信号”

了解这些信号、破除常见误区、掌握科学调整方法是维护身心健康,防范潜在风险的必要法门。

PART.

01

熬夜:不仅是“晚睡”这么简单

熬夜,是指在人体自然生物钟(昼夜节律)规定的睡眠时间段内,主动或被动延迟入睡,导致

睡眠时长不足(成人<7小时,青少年<8小时)

睡眠周期不完整(未完成5个90分钟睡眠周期)

PART.

02

身体器官的“熬夜警示信号”

夜间是人体的关键修复、调节时期,长期熬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

神经系统“亮黄灯”

短期:白天精神萎靡、注意力涣散,记忆力也可能减退;

长期:焦虑、烦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上升。

心血管系统“遇险情”

熬夜易让心脏处于持续紧张状态,加重心血管负担,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血压稳定,增加心血管健康风险。

体重管理“遭挑战”

深夜清醒时饥饿素分泌激增,凌晨1点进食的热量吸收率比白天高17%。连续熬夜1周,胰岛素敏感度下降30%,相当于糖尿病前期状态,体重管理的难度加大。

皮肤状态“拉警报

错过了皮肤的夜间修复“黄金期”,可能会变得暗沉、干燥,甚至出现细纹、痘痘等问题。

PART.

03

划重点!熬夜的常见误区

关于熬夜,不少人存在一些认知误区,需要科学看待

误区1:熬夜后补觉就能完全恢复

✅正解:虽然补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,但错过夜间黄金修复时段后,身体的调节功能很难通过单纯补觉完全恢复,长期熬夜后的补觉更多的是止损而为复原。

误区2:偶尔熬夜没关系

✅正解:偶尔一次熬夜或许影响有限,但如果频繁“偶尔熬夜”,身体的疲劳和损伤会逐渐累积,可能对健康产生持续影响。

误区3:凌晨睡中午起,睡够时间就行

✅正解:人体存在生物钟与昼夜节律紧密相连。即使总睡眠时间看似充足,但长期昼夜颠倒会打乱生物钟,势必会影响内分泌、代谢等系统的正常运转。

误区4:习惯了,每天睡4小时就够了

✅正解:长期睡眠不足(<6小时)会引发慢性炎症、免疫力下降,但身体会麻木对疲劳的感知。

有研究证实,长期短睡眠者痴呆症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增加

PART.

04

熬夜后的科学“止损”策略

如果不得不熬夜,可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对身体的影响,但需注意:补救不能替代规律作息,尽量避免熬夜才是根本

策略1. 及时补觉

熬夜后的第二天,可适当午休15-30分钟(避免时间过长影响夜间睡眠),或在当晚提前1-2小时入睡,逐步恢复作息。

策略2. 补充水分和营养

熬夜后多喝水,帮助身体代谢;饮食上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、蛋白质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鸡蛋、牛奶等,避免过量摄入高油、高糖食物加重身体负担。

策略3. 温和唤醒身体

熬夜后可进行轻度运动,如散步、拉伸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身体僵硬,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。

策略4. 减少连续熬夜

若因工作需要熬夜,尽量避免连续多晚熬夜,给身体留出恢复窗口期。

PART.

05

日常作息小贴士

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,是维护夜间健康的核心,可参考以下建议

1

锚定生物钟

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,包括周末,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。

2

营造良好睡眠环境

睡前1小时减少接触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,避免强光刺激;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,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、温度适宜。

3

睡前舒缓窍门

睡前避免饮用咖啡、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,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思考复杂问题,可通过泡脚、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。

4

日间适当运动

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),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,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运动。



结  语

睡眠是身体天然的“修复剂”,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重要基石。偶尔一次熬夜或许难以避免,但长期忽视睡眠健康等同于再透支“生命账户”里的本金,每一次的高质量睡眠都是对身心有效的、深度的滋养和守护。

瑞众保险深知,预防大于补救,健康管理重在日常。我们愿与您携手,共同构筑科学的健康管理理念,为您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。



END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