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追光者| Minth MBU Light Chaser NO.26

-ZHUIGUANGZHE-
01.从田野到车间:Ivan 的成长答卷
<
02. 主操到标杆,十三载深耕路
<
03. 向下深耕,破局焕新
<
01.
「 从田野到车间:Ivan 的成长答卷」
MMB - Ivan Mandic

2022 年 9 月前,Ivan 的生活围绕农场展开,喂料、接生、打理田地,24 小时连轴转的日子磨出了他的韧劲。一句 "有好公司招人" 的消息,让他揣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新机会的期待,走进车间成了一名弯曲工。
转型的难度远超想象。农活靠经验积累,车间却要精准掌握设备原理、熟记品质标准;田埂上的交流直白简单,车间里与塞尔维亚、中国同事协同,语言不通成了第一道坎,初期只能靠手势和反复说 “try again” 推进工作。“每天像在学一门全新的手艺”,Ivan 后来笑着说,跨文化沟通卡壳了,为突破语言关,他用翻译软件逐句练习专业术语和日常对话,慢慢能和同事笑着聊家常;对设备和工艺不熟,他就跟着老员工多看多问,把关键操作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。
这份 “不怕难” 的劲儿,让他在公司快速成长的路上没掉队。订单多了,新品试制忙了,他主动跟着技术组加班,把每个新品的工艺参数背得滚瓜烂熟;班组里有新同事跟不上,他带着手把手教,用自己的转型经历告诉大家 “慢慢来,能学会”。领导说,好几次周末路过厂区,都看到他在车间转,“看看机器运转,查查产量记录,心里才踏实”。 而 Ivan 自己也坦言:“看着流水线产出的合格产品堆得越来越高,比当年看到麦田丰收还开心。”
一年后,Ivan 就成长为线组长。新岗位的挑战又一次摆在面前:刚接触 SAP 系统时,他对着复杂界面 “两眼一抹黑”,便利用休息时间查教程、向同事请教,直到能精准核对每一项数据;起初担心 “管不好人”,他就主动了解班组每个人的特长,把公司目标拆解成具体可落地的小任务,让大家各司其职。无论遇到什么难题,他始终带着农场里养成的 “实在” 劲儿 —— 不挑轻松的活儿,不躲该担的责任。
从田野到车间,变的是工作场景,不变的是那份 “要把事儿做好” 的执拗。Ivan 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:所谓优秀,不过是在认准的路上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往前走。而这份不慌不忙的踏实,正是最动人的力量。
02.
「 主操到标杆,十三载深耕路」
淮安二工厂-何晓强

2012 年的淮安,初秋的风掠过刚封顶的厂房,钢筋骨架在清晨勾勒出参差的轮廓。24岁的何晓强怀揣热情踏入这片土地,自此,他也成为淮安工厂铝挤压的第一位挤压主操。
车间的流水线像一条奔腾的河流,办公桌上的订单报表堆得老高,而能独立处理复杂工艺的技术员却寥寥无几。这时,有十年挤压经验的晓强站在车间,望着忙碌偶尔有卡顿的产线,心想:生产经验累积到临界点,不能再一味地“埋头干”了。他攥了攥拳头,主动找到课长,说:“我想调到工艺课 !”
“这些小问题凭手感就能解决,何必这么较真?”产线老员工一边记录参数一边嘟囔着。晓强却说:“手感会随着状态变,但标准不会。” 他扎根现场,把口口相传的经验固化成作业《手顺书》,把多年积累的异常案例变成一张张《OPL 单点培训》,这些整齐地挂在产线看板上,新员工跟着学,老员工对着查,作业流程肉眼可见地顺畅起来。
作为淮安基地唯一生产结构件的工厂,承载着集团研发项目的打样任务。还记得大截面多腔门槛梁项目刚提出来时,车间瞬间炸开了锅。“这结构太特殊了,根本没法做!” 品保员摇了摇头;“这需要使用高精密高等级的设备,咱们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。“设备老师傅也连连摆手。就在众人觉得这事纯属天方夜谭时,晓强却紧盯着看板,沉声道:“让我试一试。”
从那天起,他的身影总穿梭在车间和实验室之间。清晨,他守在挤压机旁观察挤出状况、测温调试;午后,他又和检测员一起盯着拉力试验机的屏幕,记录下每一组实验数据;傍晚,他对着满桌的实验数据、试错报告,逐行分析原因,直到深夜。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三十天,当第一根符合标准的多腔门槛梁从生产线上滑落时,他眼里露出了笑意,这个被所有人认定 “不可能” 的任务,最终被打破。
十三年来,何晓强见证了工厂从 “第一台挤压机” 到 “挤压九线投产”,从 “饰条量产” 到 “多腔结构量产”的发展,实现了从“经验” 到 “可复制的标准”的跨越。他以生产现场为技术依托,不断精进。如今,他亲手带出的挤压主副操遍布在各个工厂,而他依然守在车间里,像最初那个秋天一样,眼里始终亮着对技术的执着光芒。

03.
「 向下深耕,破局焕新」
天津信泰-纪东东

门框车间里,纪东东盯着焊接13线设备底座上两个错位的孔洞,眉头紧锁,这条产线每次换模都要调试半个多小时,成了阻碍效率的拦路虎。他连续三天提前到岗,攥着游标卡尺一毫米一毫米测量间隙,笔记上画满了尺寸图。他甚至观察操作工拧螺丝的力度,坚信“问题肯定藏在细节里!”纪东东拉上工艺人员,一头扎进现场。反复观察、比对,终于发现了:固定销两端的孔径差异太大,换模时稍有偏差就罢工,每次换模都得重新校准。
设备人员给出的方案是整体更换设备底座,但成本和漫长的请购周期让纪东东果断摇头:“远水解不了近渴,必须自己想办法!” 他召集工艺同事围在一起琢磨,光草图就画了二十多张。有人说尝试加垫片,试了三次都因受力不均失败;有人说换个异形销,又因加工太难搁浅。纪东东没有泄气,拿着砂纸一点点打磨旧销,突然灵光一闪:“给固定销加个圆形内嵌套试试!”多次试验后,圆箍精准焊入定位孔,换模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5分钟,不良品率下降七成。他立即将成果推广至其他线别,依据设备特性调整嵌套尺寸,带动了大改变。
“真正的改善,就藏在身边的小麻烦里。”纪东东深有感触。他讲起班组员工张金峰的故事:一次,纪东东的衣服被锯切治具的尖角划破,没太在意。可第二天,他发现锯切尖上多了一个圆形防护罩——是张金峰下班后蹲在工位旁锯、磨、焊忙活了两小时弄成的。 “这件事点醒了我,”纪东东感慨说,“改善不是冷冰冰的指标,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改善,只要能解决身边的问题!”
这种扎根现场的理念,让纪东东在班组里格外重视改善氛围的营造。他坚持现场指导,手把手带员工找问题、想点子。 “向下学习”不是口号,是沉到设备旁、工位边,用眼睛看、用脑子想、用手去做,是带着团队把一个个老毛病变成新亮点。

追光者

Minth MBU从23年4月创建栏目《追光者》
旨在追寻身边的温暖故事
希望更多的人看见光,追随光,成为光,发散光
敏实集团
敏实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外饰件和车身结构件供应商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5,633名员工,4大产品线,77家工厂和办事处,业务布局遍及3大洲14个国家。我们拥有多元化客户结构,涵盖全球逾70个汽车品牌。凭借全球最全面、多元的客户基础,敏实重点投资布局汽车电动化领域,已跃居全球最大的电池盒和车身结构件供应商。

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,敏实集团亦致力于为全人类打造可持续的社会和未来而努力。我们提倡绿色创新,在企业运营中不断加大使用绿色能源。同时,敏实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符合全球顶级标准的高性能、优品质的汽车零部件,不断推动汽车行业的革新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