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给铅机会,损伤我们的身体!吃对3类食物是关键!

2025-08-29 20:34:35 围观 : 62 次 0 评论

最近“铅中毒”话题频繁登上热搜。很多人不知道,铅这种看不见的重金属,可能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。

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,身体机能逐渐退化,代谢能力变弱,对这种“低剂量、长周期”的潜在威胁,抵抗力也会弱一些。

备受关注的甘肃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,让更多人意识到:铅一旦进入身体,它就像“沉默的杀手”,慢慢侵蚀全身机能。

(图片来源于CCTV视频截图)

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指出,即使血铅浓度低于10μg/dL,也与成人慢性肾衰、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显著相关[1],而长期接触铅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,甚至死亡[2]

铅的危害

悄无声息侵蚀身体

铅会在身体内“累积”,长期暴露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,中老年人因器官功能退化更易受冲击:

神经系统衰退的“加速器”



长期低剂量铅暴露会导致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加速认知功能下降[6]。对于本身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,铅的影响可能更明显。

血液系统的破坏者



铅中毒或可导致贫血。高浓度铅接触会引起溶血性贫血,影响红细胞功能。铅通过抑制血红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来干扰血红蛋白的生成[7]

肾脏不可逆的慢性损伤



铅暴露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,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,甚至发展为肾衰竭[4],值得注意的是,铅引起的肾病影响通常不可逆[5]

心血管疾病的“隐形推手”



铅会通过干扰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,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,进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[3],可能会引发高血压,增加慢性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
消化系统的严重损伤



铅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腹部疼痛、便秘,甚至影响食欲,长期下来会对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[8]。中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,很容易受到影响。

这些“藏铅”的地方

要多加警惕

当代人体内铅负荷比工业化前高出10至100倍[9],这些铅往往藏得很隐秘,尤其要警惕这几类来源:

环境中的“隐形来源”



老旧房屋:老房子所用的油漆可能含铅(铅可以增强油漆的耐用性和柔韧性),铅又是一种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元素,不会自然分解或挥发。随着时间推移,铅颗粒仍会残留在灰尘、土壤中,继续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。

如果水管是铅制的,老化后渗出的铅会混进饮用水里,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。

职业残留:在一些职业环境中,如电池生产、冶炼、建筑等,可能铅含量很高,若防护不当,铅可能会通过吸入、摄入或偶尔的皮肤接触进入人体,并形成长期蓄积。

再加上铅排出速度非常缓慢,易对人体健康构成长期风险。

饮食里的“高风险”



传统加工食品:传统工艺做的皮蛋(可能用氧化铅腌制)、部分老式工艺或劣质罐头(封口可能使用含铅焊锡),偏爱这些食品的朋友需格外注意。

动物内脏与水产品:畜禽内脏(如猪肝)是铅的富集部位;污染水域的鱼类、贝类可能蓄积铅,过量食用会增加摄入风险。

路边自种菜:马路周边的土地接触汽车尾气较多,表层土地一般会出现铅超标。种在路边的蔬菜,会直接或间接从土壤中“吃”汽车尾气,通过根、叶等部位吸收到蔬菜内部。叶菜类蔬菜对铅的富集程度最高,其次是根、茎类和果菜类,选购时可多留意产地环境。

食物链过于顶端的食物:食物链越顶端的生物,越容易遭受铅、汞等重金属污染。比如大型肉食鱼类(如鲨鱼、剑鱼、方头鱼等)

劣质餐具:某些老式陶瓷碗、劣质金属餐具及印花餐具等可能含铅,当盛放酸性或热的食物时,铅可能会溶解到食物中[10]

吃对3类食物

有助于减少铅吸收

通过饮食补充以下营养素,能帮助减少铅吸收、促进其排出,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:

钙:抢在铅前面“占位置”



钙与铅在肠道“竞争”吸收通道,钙充足时,铅被吸收的量会减少[11]

建议吃:很多日常食物都能提供钙,比如奶类及奶制品是优质来源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成人每天摄入300-500g,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选舒化奶或无乳糖酸奶。

另外豆制品也不错,像嫩豆腐、豆干,可以凉拌或炒菜;蔬菜里的小油菜、荠菜,钙含量也不低,焯水后清炒或做汤都合适。

铁:帮助减少铅在体内蓄积



铁与铅在肠道吸收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。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减少铅的吸收[12]

适合吃:瘦猪肉、瘦牛肉等是铁的良好来源,另外鸭血、鸡血等也是不错的选择,此外,还可以选择蛏子、海带、紫菜等海产品

维生素C:助力铅排出



有研究发现,在补充维生素C的同时搭配硫胺素(维生素B₁),能更好地帮助铅通过尿液排出,减少它在肝、肾等器官的蓄积,还能减轻铅对血液中相关酶活性的干扰,对身体的保护作用更全面[13]

适合吃:猕猴桃维C丰富,可作为水果加餐。彩椒、菠菜、西兰花等蔬菜也是维C的好来源。

不过维生素C怕热,烹饪时注意别煮太久,如彩椒可以切成小块快

炒,菠菜、西兰花焯水后捞出凉拌,能保留更多维C。

温馨提示: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患有某些疾病的风险等级不同,所以饮食上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若您不知道怎么吃?可以点击下方咨询专业营养师↓

做好7件事

帮助减少铅伤害

3个饮食习惯,帮助减少铅吸收



铅会通过污染的手、食物进入肠胃,尤其是空腹、缺钙缺铁时,对铅的吸收会更明显[14]

✓三餐规律别空腹:空腹时肠道对铅的吸收会增加,三餐要按时吃,两餐之间可以加块豆腐(补钙)或喝杯无糖酸奶,避免长时间空腹。

✓少吃油腻控吸收:高油饮食可能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,使得铅更容易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,提升铅的吸收量[15]。所以做菜时少放油,少吃油炸食品,清淡饮食更安全。

✓饮用水先放一放:早上打开水龙头后,先放一会儿水再用(尤其老旧管道),减少管道中铅的残留,用来做饭、喝水更放心。

做好防护,阻断呼吸道和接触风险



呼吸道吸入铅尘、手接触铅后入口,是常见的暴露途径,这些细节要做好:

✓勤洗手,防“手-口”传播:饭前、接触报纸、老旧物品或打扫后,用肥皂认真洗手,尤其指甲缝要洗干净,减少经手入口的铅。

✓常清洁,降低空气铅尘:用湿布擦家具、窗台和地板(干布会使灰尘扬起),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和餐具,减少空气中的铅尘被吸入;老旧房屋墙皮脱落要及时修补,避免铅尘扩散。

✓特殊情况加防护:雾霾天或空气质量差时,减少开窗;接触旧油漆、电池等可能含铅的物品时戴手套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。

✓定期查,早发现早干预: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,成年人血铅水平应控制在50μg/L(5μg/dL)以下。曾从事铅相关职业(如冶炼、电池生产)、住老房的中老年人,建议定期查血铅,早发现问题早调整。

铅的危害虽隐蔽,但只要避开老旧餐具、高风险加工食品,多吃牛奶、瘦肉、新鲜蔬果补充钙、铁、维生素C,再做好日常防护,就能减少风险。

家有老人、孩子的,不妨把这份指南转发给他们!不知道怎么吃?点击下方加入7天营养食疗体验营,专属营养师带你一起开启健康饮食之旅↓↓↓



参考文献:

[1]Spivey A: The weight of lead: effects add up in adults . Environ Health Perspect. 2007, 115:A30-6.10.1289/ehp.115-a30

[2]Bhasin T, Lamture Y, Kumar M, Dhamecha R. Unveiling the Health Ramifications of Lead Poisoning: A Narrative Review. Cureus. 2023 Oct 9;15(10):e46727.

[3]Philip AT, Gerson B: Lead poisoning-part II. effects and assay . Clin Lab Med. 1994, 14:651-70.

[4]Kadu AS, Nampalliwar AR, Pandey AG, Sharma A, Gothecha VK: Lead poisoning: an overlooked 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. Int J Res Ayurveda Pharm. 2012, 3:639-44.

[5]Assi MA, Hezmee MN, Haron AW, Sabri MY, Rajion MA: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lead o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. Vet World. 2016, 9:660-71.

[6]Papanikolaou NC, Hatzidaki EG, Belivanis S, Tzanakakis GN, Tsatsakis AM: Lead toxicity update: a brief review. Med Sci Monit. 2005, 11:RA329-36.

[7]CiteDebnath, Bikash; Singh, Waikhom Somraj; Manna, Kuntal. Sources and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Lead on Human Health.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Specialities 10(2):p 66-71, Apr–Jun 2019.

[8]Canfield RL, Henderson CR Jr, Cory-Slechta DA, Cox C, Jusko TA, Lanphear BP: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in children with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s below 10 microg per deciliter. N Engl J Med. 2003, 348:1517-26.

[9]Flegal, A. R., & Smith, D. R. (1992). Lead levels in preindustrial humans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26(18), 1293-1294

[10]Norita, M., Chin, Y. M., & Pok, F. W. (1995). Leaching of lead from local ceramic tableware. Food Chemistry, 54(3), 245-249

[11]JC Barton, ME Conrad, L Harrison, and S Nuby. Effects of calcium on the absorption and retention of lead. The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, 91(3):366–376, 1978.

[12]Zimmermann MB, Muthayya S, Moretti D, Kurpad A, Hurrell RF (2006) Iron fortification reduces blood lead levels in children in Bangalore, India. Pediatrics 117:2014–2021.

[13]Gurer H, Ercal N. Can antioxidants be beneficial in the treat-ment of lead poisoning? Free Radic Biol Med 2000;29:927-45.

[14]Park, K. Park’s Textbook of Preventive and Social Medicine (23rd ed.). Bhanot Publishers.Pg.807(2015)

[15]Barltrop D, Khoo HE. The influence of nutritional factors on lead absorption. Postgrad Med J. 1975 Nov;51(601):795-800. 



点击下方阅读原文,学习更多营养知识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